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在京举行
| 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9月15日,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组织召开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专家评审会。评审委员会主任由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担任,副主任由院副秘书长高鸿钧院士、院原副秘书长邓勇教授担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一级巡视员黄侃、中科大副校长杨金龙院士、国科大学术副校长吴岳良院士、国家纳米中心主任赵宇亮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等17位专家任委员。此次评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委员会专家到会议现场对候选项目进行集中评审。特等奖与一等奖候选项目,由答辩人线上报告并答辩;二等奖候选项目,由初审单位线上报告并答辩。
此次教育教学成果奖候选奖项各具特色,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和探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方面,候选项目坚持面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例如,中科大坚持“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理实结合”,深化和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国科大坚持“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模式,由顶级科学家牵头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为国内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起到示范作用;上科大创新探索“书院+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科学研究的创新教学模式,成功融合教学、科研与实践。另一方面,在候选项目中,科学大家深耕教学领域,教学效果突出。例如,国科大数学学院开设的本科数学课程,对标国际一流高校,由杰出数学家上讲台,极大拓展学生在数学领域的视野。中科大开设的免疫生物学课程群,探索本-硕-博的贯通教育规律,实现医学免疫学与生物学教学的交叉融合。国科大物理学院/力学所开设的本科生课程《力学讲义》,创造性提出“以能量为主、以力为辅”的概念,突出思维实验,被学生评价为“超A课”。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生物信息学》课程,将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教学实践高度融合,深受学生好评。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开设的《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汇集20余位知名学者,多校开课,加强了气候变化的普及教育。国科大化学学院/化学研究所开设的《化学原理》,科学大家言传身教,注重知识与科研成果结合,在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中科大开设的《材料合成化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中外结合、理实结合,成为一校多所受益的研究生专业基础课。此外,中科大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位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及精准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评审专家组高度评价我院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专家组组长林蕙青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科院的经验和成效在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科院的科学大家在人才培养中倾心倾力,具有崇高的“爱才”情怀,取得了国家顶尖级水平的成效,希望中科院今后在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中继续发挥好引领和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是院级教育教学成果最高奖。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于今年3月启动2020年度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工作,经过院属大学前期初审,共推荐20个研究所,中科大12个院系、国科大16个院系、上科大5个院系申报的75个项目作为此次评审的候选项目,按评审要求评选出对应奖项的项目提交院长办公会批准后发布。